京剧——戏曲百花园中的牡丹

2020-04-10 15:47来源:京剧艺术网阅读量:9382


“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声喧”

 
    眼下,虽然抗击疫情的战斗仍然在紧张地进行着,但是芍药开牡丹放的春天,还是来了,正是欣赏牡丹的季节。“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声喧”。熟悉和热爱我国戏曲艺术——京剧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京剧传统剧目的经典作品《四郎探母》里,女主人公铁镜公主第一次出场时,最开始的两句唱词。虽然它远不如唐诗宋词那般意境深远、富于文学性;但它对春光的描写、对于人物心情的烘托,却是恰到好处。
    二百多年来,京剧艺术以它的博大精深而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产生了一代又一代京剧戏迷,造就了灿若群星的表演艺术家。人们对“西皮”,“二黄”的旋律充满了深情,以至把它称为“国剧”。如果把祖国戏曲艺术比做一个百花园的话,那么,号称“国粹”的京剧,就应当是百花里的花王——牡丹。
    “牡丹真国色”,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牡丹最好的称颂。这是因为这种落叶灌木,以它那硕大的花朵、鲜艳的颜色、丰富的品种和端庄的姿态呈现出无比的美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文人墨客对这种观赏植物进行歌颂和赞美,而且由于过去长期生活在饥寒贫困下的劳动人民,出自对幸福的渴望,也喜欢华丽、高贵的象征,牡丹那雍容华贵、富丽端庄的姿态,绚丽多彩的颜色,都给予我们以高尚、高贵的感觉。所以它被视为我国的国花,成了崇高二字的象征。牡丹正是以它的天姿国色奠定了其在百花之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京剧艺术在整个戏曲界的位置,和百花中的牡丹是很相似的。这种由徽汉合流形成的艺术形式,在1790年以后,逐步取带了当时非常盛行的梆子体系的秦腔和曲牌体系的昆曲,从而登峰造极,步入了大雅之堂。100多年前,它又成为宫廷艺术。如今的京剧艺术,在经过了老生老三鼎甲、新三鼎甲、通天教主、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不断改革之后,以它完美的、程式化的表演体系,而上升到我国古典艺术的顶峰。那些我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地方戏曲和剧种,则象百花园里的其他花卉,或浓郁豪放,或清新淡雅;有的象名不见经传的小花小草,有的则是价值连城的名贵花木。就说那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艺术吧,它确实比京剧更加源远流长,但是它那严格的曲牌,深奥的文学性,决定了只有士大夫阶层才能欣赏和掌握它。因此我们称它为戏曲中的兰花:虽然幽雅,却非常高深。而京剧艺术则不然,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贩夫走卒,都能唱一唱“西皮”、“二黄”。君不见,当年马连良的“未曾开言泪汪汪”、梅兰芳的“苏三离了洪洞县”、裘盛戎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乃至50多年前的“样板戏”,不都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吗?这就象牡丹一样,有着广阔的地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河南洛阳的牡丹名冠天下,山东荷泽的牡丹也闻名遐迩,即使我们在北京也能每年都看到牡丹。它高尚,但不孤傲;它美丽,但不孤立。我们以牡丹为国花而骄傲,同样以京剧为国剧而自豪:它们都是美丽和崇高的象征,也都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体现。
    至于说到京剧的国际地位,那就更可以称之为我国戏剧之首了。京剧艺术表演体系,被国际上视之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斯特之外的第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外国人到中国,首先都是要看一看京剧表演,它们说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我们的京剧艺术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的记录更是数不胜数。京剧给国际的影响就象牡丹花朵一样,使人感到充满了雍容华贵、娇艳美丽。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许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喜欢用花卉的名字来做艺名,以表示自己追求的艺术风格,例如水仙花、芙蓉草、小翠花等等。最有意义的是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他的艺名是白牡丹。这是京剧和牡丹接缘的一个最好例子。
    愿我们的国粹艺术——京剧,能象国花——牡丹一样,永远放射出美丽的光芒。
标签: 京剧 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