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忆记1970年至1976年拍摄的现代戏曲影片

2024-05-11 07:18来源:京剧艺术网阅读量:4385


 
    把优秀的戏曲作品拍摄成电影或电视片,是一件大好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供教学用,供戏迷欣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梅兰芳、周信芳、红线女、马师曾、筱白玉霜、常香玉、尚小云、程砚秋等一些大师、名家的作品拍成了电影,弥足珍贵,而荀慧生等不少名家的作品未能"上镜",是天大的遗憾。
    文革骤起,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赶下舞台、银幕,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破坏,戏迷只能看样板戏,电影制片厂也只能拍样板戏。
    说起来话长,有些戏只拍一次,而有的戏则以不同的剧种和方式拍了多次,客观上弥补了银幕上作品稀少的尴尬局面。
    1970年,为解银幕空白荒,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将电视上录制下来的视频,以技术手段转化到银幕上,学名叫"电视屏幕复制片",黑白的。按故事片当时的票价二角五分出售,在看的时候,还会看到以前电视屏幕上留下的“雪花”。共放映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三出京剧和芭蕾舞剧《白毛女》。
    后来开始拍摄彩色影片,拍得最多的是《沙家浜》:有京剧、粤剧、湖南花鼓戏和音乐作品交响乐《沙家浜》,这是由美声歌唱演员唱京剧。当曹连生先生唱出“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时,观众、听众全乐了.但是序曲、尾声和“十八棵青松”几段曲子,在洋乐队的大伴奏下,显得还是很有气势的。粤剧《沙家浜》不大受北方观众喜爱,但看到了红线女复出演阿庆嫂,还是很高兴。好听的是湖南花鼓戏里"军民鱼水情"一段,活泼生动又流畅。
    第二位是《红灯记》,有京剧和钢琴伴唱《红灯记》以及1975年拍摄的维吾尔族歌剧版.大家伙儿看到了维吾尔族演员的形象又乐了一大阵。但唱得挺好听,尤其是"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段,很受欢迎.最后开打时的音乐等伴奏手段也有特色。由于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全部配有字幕。
    京剧《智取威虎山》和芭蕾舞剧《白毛女》均有黑白、彩色两个版本.京剧《海港》在1972年拍了彩色片,可上边说拍得不好,1973年又重拍了一部。
    京剧《红色娘子军》《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红云岗》《磐石湾》《审椅子》《战海浪》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沂蒙颂》《草原儿女》均在1971年至1976年拍摄成彩色艺术影片。
    而没有列为样板戏的作品也拍了电影片,如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渡口》,是一出武旦的小戏,水下搏斗很有特点。上海市人民准剧团的《人老心红》,由名家筱文艳主演,很吸引人。另有小准剧《捡煤渣》、黄梅戏《红霞万朵》、小型吕剧《半边天》《管得好》、莱芜梆子《三定桩》、汉剧《借牛》、河南曲剧《游乡》《买牛》、河南越调《扒瓜园》、小型越剧《半篮花生》和当时因一句唱词而大受批判的湘剧《园丁之歌》,都在这一时期。《园丁之歌》中湘剧名家左大玢,因为一句"没文化怎能把革命重任来承担",让"四人帮"大为恼火而横加罪名.文革后才得以冤案平反。
    当年,北影厂、上影厂、长影厂、八一厂、珠影厂等均参与拍摄,著名导演谢晋、谢铁骊、李文化、桑弧、成荫、武兆堤、苏里、王炎等名家走出"牛棚",担任导演、摄影,保证了影片质量。
    如今,这些文革中拍摄的现代戏曲片,已不再在影院中放映,电视台也只播出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偶尔只能从留存的视频中看到一部分。戏迷当是一段记忆吧!况且谭元寿、杜近芳、钱浩梁、袁世海、高玉倩、沈金波、张春秋、红线女、洪雪飞、华文漪、马长礼、周和桐、孙正阳、李丽芳、吴钰璋、艾世菊、钮荣亮、翟韵奎等名家均已作古。这一段回忆将是遗憾与多味道混合在脑海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