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父亲周和桐逝世四十周年

2024-12-14 08:27来源:周世彬阅读量:605


 

  岁月匆匆,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四十年了,今年12月也是您的106岁诞辰。提起笔来想写此文以寄托我的思念之情,不觉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眶。想和父亲说的话太多了,因为这四十年来,我总感觉您并未离我远去,您的音容笑貌总在我眼前浮现,开朗的笑声总在我耳边回响。

  思绪回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那时由于您的嗓子尚未完全恢复,不得已改行离开了京剧舞台。对于从小在科班学艺的您来说,多么渴望能重返钟爱的京剧舞台啊!因此,当言少朋大爷给您提供了重返舞台的机会时,您毫不犹豫的带着全家离开了北京,远赴青岛参加了言剧团。

  在青岛生活的这段日子,是我很难忘的一段童年记忆。剧团的演职员都住在一所饭店里,令我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都能到后台看戏,看着您每天吊嗓子练功,到剧场后台参加排练和演出。也就是从那时起,您开启了一段艰苦且漫长的练功过程。我清楚的记得,回到北京后您每天天不亮就去中山公园的筒子河边喊嗓子,而且还请了一位琴师为您吊嗓子,为了舞台上的每一句唱词、每一个身段,您都是一板一眼精雕细琢。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这艰难的过程,练就了您一条宽厚、洪亮、游刃有余的好嗓子。正是由于有了这条好嗓子,所以您在舞台上无论演传统戏或者现代戏,那念白、那声腔都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酣畅淋漓,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声音特色,只要观众听到您的声音,就能辨别出这角色就是由您扮演。

  1953年加入马连良京剧团后拜郝寿臣为师。这期间与马连良这位大师的合作可谓是珠联壁合。众所周知,马连良先生在京剧界有很高的声望,而艺术上对配角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怹对您的绿叶映衬非常满意,譬如您与怹合作演出的剧目《四进士》《淮河营》《朱砂井》《龙凤呈祥》《清官册》《黄金台》《苏武牧羊》《串龙珠》《胭脂宝褶》《春秋笔》等,得到怹的充分肯定和赞许是相当不容易的。之后您随马连良京剧团合并加入北京京剧团,又和马、谭、张、裘、赵几位大师都有过合作。您后来和马连良先生合作的《官渡之战》《三顾茅庐》《海瑞罢官》,和谭富英先生合作的《问樵闹府》《奇冤报》《阳平关》《杨家将》,您和裘盛戎先生合作的《铡判官》,您和赵燕侠老师合作的《得意缘》《花田错》,以及参加团里排演的现代戏《黎明的河边》《地下联络员》等等,您把架子花脸结合舞台上角色和主角配合得洽到好处,为每个戏增光添彩,受到内外行高度称赞。尤其在这期间您塑造了《四进士》中的顾读、《淮河营》中的刘长、《失街亭》中的司马懿、《群英会》中的曹操等角色,表演水平炉火纯青发挥到了极致。如今观众还能从尚存的《四进士》录音中,听到您扮演的顾读在“大公堂”上与马连良先生扮演的宋士杰舌枪唇剑交锋中,通过那抑扬顿挫、咄咄逼人、虎视眈眈的念白,把顾读倚官仗势、贪赃罔法、残害百姓的贪官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无不叫绝。同样,您在《淮河营》中扮演的刘长,也是把这位年轻气盛、不可一世的王爷,演得活灵活现。这段时期您在京剧界的名声大振,同时也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那时侯是京剧的一个鼎盛时期,您几乎天天都有演出,当时所有舞台上用的戏服都是演员自己购置,所以,在炎炎夏日院子里晒的都是您脱下的戏服、胖袄、水衣,上面浸透了您的汗水,这背后的艰辛和付出,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由于您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所以找您学戏的人很多,有学生想拜师学艺,但均遭到您的谢绝。我知道,您并不是不想传授,只是想用另一种方式来传授。我曾在家中亲眼目睹您利用休息时间为戏校的学生教戏,为剧团的青年演员教戏,还为慕名而来的票友教戏,不管对谁,您都是精心教授亲自示范、严格把关,为了培养青年演员,您甘当配角为他们配戏。至于不正式收徒,您也曾对我讲过一二,您认为,不在乎这种形式,也不欣赏这种形式,不想让青年演员为了创出名气打着名师的旗号,来树立在舞台上的形象这种培养方式,这就是您从不收徒的原因。

  我清楚地记得您对我讲述,从11岁进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习8年,刻苦练功学艺的经历。您13岁就在吉祥戏院以一出《牧虎关》一炮而红,在中华戏校期间,您除了精心刻苦学艺还非常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有时间就去图书室阅览书籍,所以您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家中现还存有学校奖励您的一个铜制墨盒,上面刻有"勤学”二字。

 
  王金璐叔叔在回忆文章中也曾写到:“一提起周和桐,他就会想起京剧《沙家浜》中胡传魁的形象,不过他可不像阿庆嫂所说"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他精着昵,而且脑子特别好使,记忆力強。他的特殊才能是“博闻强记”。他关心国家大事,看了报上的东西会记得一清二楚,什么事让他一说,有头有尾,活灵活现,谁想知道点儿犄角旮旯的事都得找他问。过去报纸上的很多东西,他现在还记得,大伙送他一个外号"周全知'。”他知道的东西多,也是他文化课好的功绩。四小名旦之一、著名京剧表演艺木家宋德珠伯伯也曾在回忆录写到:和桐在戏校时最喜欢读书,一到下课,他立刻就跑到图书馆或阅览室去埋头读起书来,一到星期六,他还和同学们一起编演话剧,极受同学们的欢迎。我觉得王叔叔和宋伯伯的评价,客观上反映了我父亲在戏校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情景。

  父亲在校期间还是一位酷爱足球运动的足球迷,曾担任班里的足球队长。中年时还在剧团组织的足球队中担任裁判,当时国家体委的几位领导都是父亲的好朋友,所以只要是有足球赛他是每场必到,那时交通也不方便,有时看完球赛回家时都赶不上末班车了。后来家搬到了三里屯,大伙都开玩笑说您是冲着到工人体育场看球方便才选了那儿的。


  父亲兴趣广泛而且一直喜欢品尝美食,北京几家有名的饭庄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在那他结交了很多名厨朋友,从这些厨师手里也学了不少厨艺,他经常把好友请到家中聚歺一展身手,因为几道名菜如:卤煮小肠、酱牛肉、砂锅类的菜制作精良、味道正宗,名气大涨,因此美食界均称您为`美食票友"。

  由于父亲的博学所以他对于京剧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在报刋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红花还要绿叶扶",内容是要当好一片绿叶,强调了配角在戏中的重要作用。在京剧舞台上所呈现给观众的每一出戏,演员都要全  身心的投入,并且要有“一棵菜”的全局观念,不能全靠主角,既使是跑龙套做配角都要精益求精才能保证全剧的质量。父亲用他的亲身体会和实践经验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既深刻又明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和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几位艺术大师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不但得到几位大师的肯定而且也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许。

  父亲在艺术上取得的最大成功是1962年以后在京剧现代戏《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所塑造的胡传魁这个艺术形象。从传统戏到演现代戏这个过程是非常艰巨的父亲参加过《刘三姐》《节振国》《红岩》等几个新编戏和现代戏的实践,那时父亲身体己然出现了冠心病的症状,但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父親去过唐山煤矿、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在创排《沙家浜》这出戏时又远赴江南实地体验考查水乡的情况,在这背后父亲付出了多少努力啊。比如《沙家浜》“智斗”一场戏,在三人对唱时一个台步、一个眼神都是经过反复推敲,不知排练过多少次,这才有了今天经典的"智斗"一折戏。胡司令那段“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这一唱段至今仍被传唱。父亲成功地塑造了胡传魁这一反面角色,得到了业内外一致的好评,为此,父亲还曾在报刋上发表一篇文章,内容强调了演反派人物要有深度,既不能抢正面人物的戏又要把反面人物的内心和动作表现到位,绝对不能脸谱化。

  1984年为庆祝建国35周年,北京京剧院献上《红岩》一剧,父亲不顾年老有病请战参演,在剧中扮演了毛人风这一角色,这时父亲已年过花甲,这也是他在舞台上塑造的最后一个角色,演出次月就住进了医院,当年12月就告别了人世,享年66岁。

  可以说父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京剧事业,走在了京剧创新改革的前列。父亲生前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京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兼一团艺术委会副主任。父亲这一生不争名不争利,甘当绿叶的精神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所庆幸的是,父亲许多精彩的表演都以京剧音配像的形式得以展现並保存下来,这也是父亲为京剧事业的继承与发展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资料。

  我是父亲的独生女儿,从小在怹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视我为掌上明珠,但又是以一种不同方式的父爱培养我长大,尽管我从小在这个艺术家庭中长大,但父亲为我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学习之路,当我初中毕业获得保送资格时,为了培养我独立生活的能力让我去了远郊区的住宿制学校理工大学附中,这对于一个14岁的小姑娘真是一种考验,艰苦的生活,想家的痛苦让我产生了转学的念头,我记得,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上午我好不容易打通了公用电话让父亲来接我,父亲中午前匆匆来到学校,长途的奔波湿透了他的衣衫。父亲把我领到莫斯科餐厅饱餐了一顿后,又把我送回了学校。看到父亲离开的背影,我流下了眼泪,我明白了父亲对我的一片苦心,就此打消了转学的念头,这一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想当初没有父亲的转身离开,就没有今天的我,我这一离家就是8年,这段时间培养了我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之后我顺利的从高中毕业考入大学,步入社会后虽有很多波折,我都坚强地走过来了,在我44岁时作为一名女外交官由外交部派往驻外使馆工作直至退休。虽然那时父亲己去世,但我想如果父亲看到女儿的成就也会含笑九泉的。

  在父亲去世四十周年之际,女儿要以“感恩”二字来回馈他对我精心的培养,跪拜父亲的养育之恩。

  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在人生中却是那么的漫长,这40年来祖国蒸蒸日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家庭成员在父亲离开的这40年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父亲最疼爱的女儿也已年近暮年,您的孙辈事业有成,他的儿子女儿也已长大,家庭成员发生了改变,但是不变的是家风依旧,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和学习过程中,都是踏踏实实的砥砺前行。

  父亲,您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年了,但您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世间。如今,您的戏迷粉丝们在百度上随时可以看到您拍过的电影《沙家浜》;人们也可以任意听到您在多部传统戏唱片、录音中精湛唱念。海内外无数京剧爱好者把您在《沙家浜——智斗》中的精彩片段学演后,传播到了凡是有华人的地方,由此也可见您的艺术魅力影响之大。

  同时,不管在我曾所工作的地方,或是与许许多多陌生人的接触,您的福荫总会给我带来幸福的自豪:当人们知道我是京剧艺术家周和桐的女儿时;当他们得知我父亲是在影片《沙家浜》中扮演的胡司令时,他们会立刻以一种敬仰的心情来和我攀谈,来回顾您的平凡又不平凡艺术人生,来赞美您高尚的艺德和品格。

  知父莫如女,知女莫如父。我是父亲的独生女儿,作为梨园后代,父亲根据我的条件,并没有让我勉为其难地女继父业,而让我扬己所长、读书苦学,最后成了一名光荣的外交官。我虽不能继承父亲的艺术事业,却能继承父亲一生对京剧不懈努力、不断求索的顽强精神。我要把父亲的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好好传承下去,我认为这也是女儿对父亲最好的纪念;我们后辈要以实际的行动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周世彬

2024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