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说北京曲剧团排了《我这一辈子》,我就特别想看。这是老舍的名作之一,也是影星石挥的名作之一。可惜的是,这二位均在政治浩劫中消失了,悲剧呀!他们这一辈子,结局太惨了!
小说是写在纸上,印在书上,让读者联想的;电影是在银幕上给观众直观的。北京曲剧团的同名剧,以载歌载舞的新颖形式,再现了《我这一辈子》的艰辛历程。使老舍的名作,又添了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
北京曲剧上演老舍的作品,是再合适不过了:剧种名称都是老舍给起的。《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大受欢迎。在小剧场上演《我》剧,与上述作品不同的是,表演上出新了,演员不多,布景简洁。人物跳进跳出,唱做念舞齐备,京腔京韵,意味绵长,唱词尤可欣赏。
我喜爱北京曲剧的唱与念,好听且韵味儿浓。多年前的一些剧目中,舞的成分不多,而在小剧场看《我》剧,一开场的一段舞,让我感到很新颖:除了有戏曲的舞,又有民间舞、现代舞的意蕴。舞者的左臂上还有一个白色的人脸儿装饰。这个人脸儿,看不出是哭还是笑的表情,就是个老北京人所说的“整脸子”的模样,正好对上了唱词中所说的“你是哭,还是笑”?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我”和一众百姓,在那时是笑不出来的,但是哭也哭不出来。他们的苦痛只能在心里埋着,忍着,并且盼着,盼着阳光普照大地。
我很看好这一批青年演员。他们虽然没有剧中人那样的苦难岁月的经历,但通过表演,唱念之外的身段、舞姿、面部表情,把“我”和周围那一群人的心态,表达的很准确,再现了老舍笔下、石挥演技中的“我”之形象。
如果按戏曲的行当来说。我在剧中看到了老生、花脸、武生、丑行、花旦、泼辣旦等行当的表演,如那一段马舞,再走个镟子等,但又不是京昆舞台上的纯行当表演,而是北京曲剧既通俗又规范贴近现实的做法。这说明编剧、导演、演员三者合一所做的功力,让现场老中青各层次观众均击掌叫好。
小剧场演出的特点是离观众近,便于交流互动。我印象中第一个小剧场作品是北京人艺的话剧《绝对信号》,北京曲剧《我》是咱北京唯一的地方剧种的头一出小剧场剧目。让我感到欣喜,看到青年演员的成长,老观众打心里头乐,希望北京市曲剧团同时抓住大剧场、小剧场的剧目演出,让京腔、京韵、京味儿继续在古都北京常住并广泛传播。
作者: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