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时回顾《红灯记》

2025-07-09 20:34来源:京剧艺术网阅读量:33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京剧《红灯记》作为抗日题材的剧目至今久演不衰,且有众多剧种在演出。它以革命英雄主义的主旨和唱念做打舞的艺术形式,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部红色经典。
   作为”样板戏”的京剧《红灯记》,并非是京剧的原创,追溯历史,这是一部根据电影改编创作的现代戏,且京剧还不是戏曲舞台上的首演剧目。其原创文艺作品,应该是1962年于彦夫执导的影片《自有后来人》,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赵联扮演李玉和,车毅扮演李奶奶,齐桂荣扮演李铁梅,韩焱扮演鸠山。当时赵联的表演很受内外行的称赞。
   1963年,上海爱华沪剧团凌大可、夏剑青根据沈默君、罗静电影文学本《自有后来人》,改编了沪剧《红灯记》,于1963年春节在上海红都剧场首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之间许多兄弟剧种,纷纷派人进入上海爱华沪剧团,学习和准备排演此戏,其中哈尔滨京剧院的版本最先出现于京剧舞台。
   哈尔滨市京剧院由史玉良导演,王洪熙、于绍田、史玉良共同执笔,改编为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梁一鸣、云燕铭、赵鸣华扮演李玉和、李铁梅和李奶奶,也是一炮打响。1963年6月,该剧已上演百余场,引起京剧界的轰动。1964年,该剧作为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剧目,获得领导和观众的广泛好评,文化部将此剧定为全国京剧演出团体学习剧目之一。
   紧接着,中国京剧院由著名剧作家翁偶虹执笔,按照沪剧本进行改编移植,采用了沪剧的原名《红灯记》。中国京剧院的首任李玉和的扮演者,是被称为“李神仙”的京剧文武全才的艺术大师李少春先生,而最开始的李铁梅则是曲素英。再以后,除了高玉倩的李奶奶没有变化以外,这祖孙三代人的扮演者,则是不断地更迭变化。我是于1964年末在北京人民剧场欣赏的京剧《红灯记》,中国京剧院冯志孝、刘长瑜、杜福珍、吴钰璋分别扮演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和鸠山.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这个戏。
   文革期间,开始两年,中国京剧院(后改名中国京剧团)的《红灯记》,基本都是这个演出阵容,杜近芳和曲素英的李铁梅,我始终无缘一见,也许是演出场次不多吧?到了1973年以后,钱浩梁不再登台,杜近芳和冯志孝则全力投入了排演了《红色娘子军》,孙岳先生便在大约八年的时间里,演出了二三百场《红灯记》。我在政协礼堂看了一次演出,是北京京剧团演出的,但是却邀请孙岳饰李玉和,万一英饰李奶奶,这也是我看过的一次特殊的《红灯记》演出组合。
   我看过的北京市京剧团演出此剧,是赵世璞,王树芳,李冬梅出演三代人,还有朋友看了马长礼、徐佩玲、王树芳等人的演出,估计当时应该还有更多的北京和全国的京剧院团都在演这个戏。
   随后电影《红灯记》出台,银幕上则依然是钱浩梁、刘长瑜、高玉倩。我看了黑白电视屏幕复映片,也在影院看过彩色艺术片。在老长安戏院欣赏了钢琴伴唱《红灯记》的现场演出,李德伦指挥,孙岳、高玉倩、刘长瑜演唱。没有多久,电影纪录片《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交响音乐“沙家浜”》相继出现,我都全部看到了。
   我还看过电影版的新疆歌剧《红灯记》,虽然是维吾尔族语言,但唱腔挺好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活泼动听,不逊色于京剧。

   在当年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号召下,不少地方剧种在北京参加调演,我欣赏过藏戏《红灯记》全剧,河北梆子、豫剧等剧种的选场演出,可以说,《红灯记》是我看过次数最多的抗日题材现代戏。
   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中,孙岳、袁世海、高玉倩、刘长瑜等恢复了非样板戏的《红灯记》版本,一票难求,我买不到票,只好在电视转播中欣赏.这个版本抛弃掉"三突出"、"高大全"的硬伤,自然地以三代人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感动观众,时长三个多小时,非常受戏迷欢迎.许多老戏迷看了这次连续三场的演出,都说这才是当年李少春先生的味道!可惜早已仙逝的“李神仙”的版本,只能保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库里了,现在演出的版本均是样板戏电影的版本,包括曾经由张建国、李文林,李阳鸣.张浩洋等饰李玉和,耿巧云,徐畅等饰铁梅,袁慧琴.毕小洋等饰李奶奶的演出,均是如此。
   我最难忘是是200年5月26日、27日,《红灯记》剧组老艺术家重聚一堂,当年86岁的袁世海,75岁的高玉倩,67岁的钱浩梁,60岁的刘长瑜,69岁的谷春章,64岁的孙洪勋,60岁的刘学钦等名家,以平均71岁的年龄登台,演出第一场至第六场.由于演员年事已高,主办方贴出安民告示,演出时演员只念白及表演,唱段则播放原录音,对口型。
   观众自然接受,只为了看看当年那些角儿,我看的头一场。"大刀进行曲"一响起,台下掌声爆发,钱先生的李玉和一亮相,掌声更热烈,此后演员的每一段唱腔,均引发阵阵掌声和叫好.高玉倩在"痛说革命家史"中一句"都上大街游行啊!"气韵十足,犹如当年,观众席上炸了窝一样的掌声.袁世海、钱浩梁在"赴宴斗鸠山"中的各自念白,针锋相对,李玉和正气凛然,鸠山气急败坏,节节败退,李玉和执椅大笑,老鬼子龟缩一旁,台下群情振奋,演至此
处结束,演员多次谢幕。
   多年之后,我还欣赏过婺剧《红灯记》,全剧的唱词、念白与京剧一样,但结尾开打突出了剧种的武功特色,在游击队员中增加了一位武旦饰演的角色,有漂亮的武打表演,饰王连举的演员也增加了戏份,与磨刀人打了多个回合。饰鸠山的演员在开打中翻了一个"倒扎虎",后才被刀劈,这一场看得人心花怒放。
   京剧《红灯记》移植改编自沪剧《红灯记》,我在电视中欣赏了沪剧全剧,有个细节颇具特色,磨刀人不见了,是一位黄鱼车车夫来粥棚接头,具有南方地域特色,因为只有北方地区的城市,才在街头有磨刀人。其实沪剧的唱腔也很动听,《沙家浜》不就是来自沪剧的《芦荡火种》吗?
   尤其令我欣慰的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里,上海昆剧团以沈默君、罗静电影文学本《自有后来人》为依据,在尚长荣和蔡正仁两位大艺术家的指导下,重新创作并公演了昆曲大型现代戏《自有后来人》,蔡正仁和昆曲中青年演员共同在这一年的7月15日和16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谁也想不到的是,不是尚长荣扮演鸠山,而是由昔日风流倜谠、如今宝刀未老的蔡正仁,出演鸠山。可见这个戏有多么旺盛的生命力!
   希望《红灯记》不要到此为止,渴望看到继续以不同剧种上演的这部红色经典,因为这不仅是欣赏戏曲艺术,还能够提醒我们要牢记初心,不能忘记反法西斯的历史,促使我们一定要努力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