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三难新郎》

2020-07-15 08:01来源:京剧艺术网阅读量:5922


新编京剧小戏《起风桥》,也让我想起另外一出60年前,也称为是新编京剧的小戏《三难新郎》。

 
    新编京剧小戏《起风桥》,也让我想起另外一出60年前,也称为是新编京剧的小戏《三难新郎》。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京剧院四团,是京剧战线上的一支青年劲旅,不仅演出了像《杨门女将》、《初出茅庐》、《满江红》、《春草闯堂》等至今仍在演出的大型保留剧目,而且有许多优秀的新编或者移植的小戏,也非常成功,例如《强项令》、《三难新郎》、《装箱待嫁》等。其中《三难新郎》是一出基本上独角的小生戏,演不好就非常没意思了。可是由于夏永泉的精彩表演,使我对于这出小戏至今想起来,都觉得仍很有趣。
  《三难新郎》的故事,出自明朝冯梦龙小说《醒世恒言》的《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是虚构的。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纬堂先生介绍,历史上苏洵确实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但是长子和三个女儿都未到成年就夭折了,只留下苏轼、苏辙兄弟俩。历史上的秦观(字少游)结婚,则是在结识苏轼之前,妻子叫徐文美。苏小妹这个人物是杜撰出来的,最早在苏东坡去世后几十年——历史上的南宋时代,就在一部名叫《城斋杂记》的书里,开始编述苏小妹的故事了;到了明代中叶出版的书里,又进一步升级,把苏小妹说成是秦少游的妻子。其实秦少游只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历代的人民群众,不过是在苏小妹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表达对才貌双全女子的渴望和热爱。舞台戏曲演出的内容,大多是参照清初剧作家李玉的传奇《眉山秀》。与此有关的,还有1924年罗瘿公为程砚秋编写的喜剧《赚文娟》。吴素秋把《三难新郎》和《赚文娟》连缀在一起,合称为《苏小妹》。在十年动乱结束后,多次演出,留下了珍贵的电台录音和电视录像。
   《三难新郎》只是选择了苏小妹与秦少游在新婚之夜的一个片断,前面没有苏小妹选婿的情节,后边不带苏小妹为秦少游迎娶文娟的内容,而以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征服观众。全剧只有一场布景:张灯结彩、喜庆欢快的洞房外厢。新郎打扮的秦少游,一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样子。当听到丫环韶华说新娘要对他进行三道题的考试时,他是那么满不在乎,胸有成竹,在答第一卷赋诗和第二卷填词时,他都轻车熟路、毫不费力地一挥而就。当听说第三卷是一副对联时,秦少游简直得意忘形了,谁不知道对对联比赋诗、填词容易,他认为已经是胜券在握了。观众看着新郎手舞足蹈的那副样子,都会由衷地对聪慧过人的苏小妹发出赞许的微笑。
    然而,我认为最值得赞许的,应当是这出小戏的编剧。您想啊,是谁在三难新郎?苏小妹呀,这出戏的主角当然是苏小妹了,苏小妹随时都会从幕后走出来,向我们展示她的美貌和才智。可是,全戏从头到尾,苏小妹都不出场,而场上自始至终都是被考试的对象——新郎在表演,只是偶尔有韶华出来进去,在洞房内外穿针引线。这样,舞台上就留有了充分的空间,让新郎把戏做足。通过新郎的表情、举止,观众能够体会出每道试题的难易程度,揭示出新娘的出众才华。
    编剧的这种手法,其高明之处在于,对一号主角的刻划,既达到惜墨如金,又塑造得生动形象。在此,剧作者让苏小妹采取戏曲艺术中特有的“搭架子”的手法,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从头到尾苏小妹仅从幕后传出一两句简短的道白,表明新娘对新郎的要求。观众看到的则是,伴随着每次苏小妹声音的传出,台上的秦少游表情和行动就产生了一番变化,时而欢天喜地,时而一筹莫展。这样观众在浓郁的喜剧氛围中,对一对新人双方的才智和情感,都能观察得清清楚楚,体会得真真切切,这就是戏曲艺术独特的时空表现手法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和穿透力。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对新人满台上转,一个出题,一个答卷,紧着忙活,我们看得眼花缭乱,是否反而不如这样看得清楚,体会得深刻呢?在这里简约代替了杂乱,是一番难得的艺术欣赏,也是一番艺术享受。
  由于苏小妹从头到尾不直接上场与观众交流,只有秦少游一个人,很类似于传统剧目中的《夜奔》或者《思凡》。但是《三难新郎》做为新编戏,它又没有《夜奔》或《思凡》那种给人单调、沉闷的感觉,全剧采用的结尾,仍是小说或传奇中所描写的,由苏东坡出面暗中帮助秦少游解围。韶华和苏轼两个人物的短暂出场,使《三难新郎》没有成纯粹的独角剧目,但是由一个小生演员在台上,通过充分做戏而演满了台,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又是很少见的,因而也是很新颖的,它和传统的小生戏完全不一样,秦少游和其他的青年书生人物如梁山伯、张君瑞、许仙也完全不一样,但是它证明了一个道理:新编戏,只要编得好,保留了京剧的特色,象京剧,不象话剧或者什么别的艺术品,更不是七拼八凑的大杂烩,就都能受到观众的喜欢和认可。
作者:于无声处